足球竞彩app排名

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代表履职 代表风采
金湖县:当好代表为人民——记全国人大代表盛桂元
发布时间:2021-03-25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盛桂元于2018年8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盛桂元于1935年出生闵桥镇一个农民家庭,他读了六、七年私塾,成人后在村里当民兵站岗放哨,保护集体财产,不久当了民兵分队长。由于他对党忠诚,吃苦耐劳,1959年,他被吸收为共产党员。此后,他在村里任副大队长、大队长,负责过黑泥湾万头生猪养殖场,1966年任红海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担任闵桥公社党委副书记,淮建公社和闵桥公社党委书记等职,1980年任副县长,1984年任复兴圩农场政委,1987年任县政协副主席,1996年退休。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都不忘自己是一个农民,做到吃苦走前,重活在先,享受在后,得到群众的称赞、组织的肯定。2020年10月,盛桂元被确定“淮安名人馆”典型人物,事迹收藏于此馆。盛桂元在金湖这片土地上奋斗了一辈子,足迹踏遍了金湖每一寸土地,关于他的故事数不胜数,艰苦奋斗的事迹更是枚不胜举,在这里仅选几个有代表性的事情跟大家分享一下。

心系人民勇担当,艰苦奋斗挑联圩

现在的横桥联圩内万亩荷花荡碧波荡漾,荷叶连天,风光旖旎,已成为国家级4A级景区。这万亩荷花荡的形成就离不开联圩,说到这联圩就绕不开挑筑横桥联圩的一位功臣,他就是盛桂元。

1977年底,盛桂元调到闵桥公社任党委书记。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实干家,更是当时“农业大寨”的典型干部,他深知“以粮为纲”的重要性。闵桥人多地少,粮食虽自给有余,但变水患为水利、扩大种植业面积一直是他的梦想。他整天闲不住,就连大年初一也要出去拾拾粪、出湖罱河泥。他多次实地考察位于防汛大堤外圩的朱桥、任港、高庄三个村,发现这里农民在上万亩外滩田种麦子、长豆子,但只要汛期一来,小圩挡不住洪水,不仅种植的农作物经常泡汤,而且外圩几千人口的生命财产也受到威胁。他不停地在这里看地形、查水势、苦思冥想,最终“把小圩变大圩、断圩变联圩”的设想开始形成。

然而,当“挑筑联圩水利工程方案”提交到公社班子成员讨论时,却遇到阻力。因为联圩总长17.1公里,实际圈地3.36万亩,两道圩提要挑挖270万土方,而且80%的圩段要联在黄林荡的浅水滩涂上,施工难度很大,土方任务重。有人认为:这是好大喜功,好高骛远,不切实际;有人认为:变水患为水利,以粮为纲固然是好事,但实施难度很大,大到难以想象。甚至有人在背后指责盛桂元,说他不愧是个“土包子”,只晓得土里刨饭吃。

盛桂元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横下决心,初心不改,他深入基层,争取得到更多的干部群众支持。他常对部下说:“和农民想在一起,农民就信任你;和农民干在一起,农民就跟你干。我们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挑联圩,愚公还能移山,我不信就做不成。”

盛桂元到省、市、县政府部门汇报情况,以争取省市水利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江苏省水利厅厅长熊梯云同志专门来到联圩调研,问盛桂元为什么要挑联圩。他一口气说了五大理由:一是为了几千人口生命财产安全,在这里曾经发生过农民外圩摘瓜被淹死的事件;二是能缩短防洪战线12公里,避免了南风来顾南小圩,东风来顾东小圩,实现抗洪防汛一盘棋;三是为了顾大局,联圩保住了,就保证了淮河入江水道大堤的安全;四是为了多出土地,土地永远是农民的宝贝,联圩形成,可以使1.7万亩滩地旱涝保收。五是为了泄洪安全,联圩地处淮河入江水道的最南端,直通高邮湖,不妨碍泄洪。其实,熊厅长通过实地考察,心中早已有数,听了他的一番话,频频点头,当场表示:批拨两万吨石块用于联圩加固,连运费也由省里负担。当时的淮阴专区副专员徐志球也表示,将承担在联圩建东、西排两座涝站的任务。

经过盛桂元的不懈努力,1978年开春,一支挑筑横桥联圩的劳动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黄林荡。由于工程战线长,施工没有机械化作业,全靠人力锹挖肩挑。当时的宣传导向是:全民发动齐上阵,万众一心挑联圩。我当时在闵桥乡红英初中任校长,我动员所有教师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到联圩参加义务劳动。盛桂元对我的举动表示非常感谢,多次拉着我的手说:“你带着教师也来参战,我就有底气了。”我初次带领20多名老师挑着担、扛着锹走进工地参加挑圩,只见人山人海,气势磅礴,劳动大军对方对土,来回穿梭,干劲冲天、号子连天,在决战联圩。盛桂元在工地上“自板方”(自己一人又挖土,又挑土)带头挑圩,挖土挑泥样样干,弄得像泥猴子,那像个公社书记?在他的带领下,大家站在很深的淤泥中,挖的挖、挑的挑,挖破了脚板,挑破了肩头,不叫一声苦,经过一段一段小圩加固连接,终于在汛期前完成了圩堤的第一期工程。

然而一场洪涝灾害,加之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新筑的联圩冲得七零八落,残缺不全。这时,少数不赞成箍圩的人借题发挥,说箍圩是一个夯里夯气的蛮干工程,一个“夯”字在社会上引发了一首民谣:“闵桥有个盛大夯,联圩箍了一大框(圈),一场洪水冲精光,猴年马月变粮仓?”毋庸置疑,矛头直指盛桂元。老盛望着广大干群辛辛苦苦用大半年的汗水挑起来的联圩将付诸东流,心里是辛酸苦辣咸,五味俱全。他的亲朋好友纷纷劝他就此罢休,放弃箍圩。盛桂元意识到,如果就此打退堂鼓,还来得及,大不了负荆请罪,不干这个公社书记,但联圩成为半拉子工程,对上对下都无法交代;如果重振旗鼓,继续加固联圩恐怕人心不齐。

就在盛桂元进退两难、骑虎难下的关键时刻,金湖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县属滩涂、入江水道大堤开发的十年规划》正式出台,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加固横桥联圩不仅能增加农业实际面积,而且缩短淮南大堤10多公里的防洪战线,一举两得。当年冬天,县里减去了闵桥公社的县办水利工程任务,还派塔集、淮建两公社的民工前来增援,加固联圩。联圩工程又得到省水利厅、市水利局的关心与支持,先后又调来护坡石块500多万吨,经过上千人几个冬春的奋战,过去的弯圩终于变直圩,泥圩变石圩,全长17.1公里的联圩终于形成。联圩的防洪能力一下子提高到与淮南圩同样的标准。该项工程建成后,往年的低洼田被改造成为粮食、林业和水产养殖相结合的生产基地,经济效益凸显:仅十年时间向社会提供商品粮一亿多斤、油料700多万斤、水产品1000多万斤、植树18万株,为我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子,成为当时全县的样板乡。联圩水利工程固若金汤后,盛桂元心中一块沉重的石头终于轻松落地了,他也被调到县政府任副县长,分管全县农业和多种经营生产。

分管农业挑重担,粮食生产大发展

盛桂元担任副县长,分管全县农业、水利、农机和多种经营工作,在此期间他主持研究、制定了农业生产规划、水利建设规划、农业机械发展推广规划等,包括中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并根据农时季节,举办各种培训班,在用足用好农业常规技术的同时,大力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和稻麦棉花新品种,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

在盛桂元分管全县农水等工作期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着金湖大地,在盛桂元的极力推动下,县委在总结新农公社(现属吕良镇)进一步划小生产单位、实行联产到劳的经验基础上,内部印发《新农公社联产到劳办法》,在全县农村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也得到全县人民的极力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金湖生根开花结果。到1981年8月,全县实行联产到劳的生产队发展到1929个,占90.7%,联产到劳实际上就是大包干,只不过换一种说法而已。到1982年9月,全县农村生产队已全部实行了大包干。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大包干”中得到迸发,全县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多种经营全面发展。1983 年11月初,新华社驻江苏记者站记者周振丰慕名来到金湖,当时我和杨登平分别陪同新华社记者周振丰就金湖县粮食丰产进行专题采访,首先同当时负责全县农业生产的盛桂元进行了长时间交谈,也请县委、县政府领导谈工作思路,走访种粮大户,到粮食部门了解粮食生产和粮食收购情况,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后,以《江苏省金湖县平均户产万斤粮,人产一吨粮,售粮超千斤》为题,新华社发了新闻报道通稿。

1983年11月11日上午6: 30过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发了新华社通稿:江苏省金湖县按农户和农业人口计算,今年平均每户生产粮食达10500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2400斤、售粮达1300斤,成为江苏省第一个户产万斤粮、人产1吨粮、出售商品粮超千斤的县,成为全国人均贡献最多的商品粮基地。当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金湖县平均户产万斤粮》为主标题,全文刊发了新华社通稿。全国各大报纸也同时摘要刊登了新华社通稿的主要内容,更让人感到喜悦的是,1984年《半月谈》第3期,公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改革开放“五大成就”评选结果时,“金湖县户产万斤粮”被列为“江苏省改革开放五大成就”之一。

在抓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盛桂元所做出的成绩也很显著。他有计划、有步骤地大力开展全县重点工程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增强防洪排涝能力,稳定发展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1982年冬,在京杭大运河续建工程中获市全优。同时,我县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从1982年起,连续三年获得淮阴市二等奖。

在发展农业机械方面,盛桂元根据农村农民实行承包责任制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业机械,全县大、中、小型拖拉机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手扶拖拉机,全县共有11000多台,比1979年增加8000多台,而且与手扶拖拉机耕田、旋田、收割、脱粒、扬场、开沟、运输等相配套的机械附属设备也不断增加。他组织举办各种农业机械培训班,提升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能力和水平。这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市政府的表彰。他的许多创新的举措和成功的做法都取得极大的社会效益,当时省市报纸和广播都作过专门报道。我至今还保留了许多关于他的事迹报道文章。

人民选他当代表,当好代表为人民

1969年是国庆20周年大庆,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选“观礼代表”参加庆祝活动。因为盛桂元突出的工作表现,被省里推选为“观礼代表”。在我和他的交往过程中,他多次跟我讲起那激动人心的场景:1969年10月1日清晨,他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旁的观礼台,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彩旗飘扬,早已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随着《东方红》乐曲声的响起,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健步登上天安城楼。毛主席神采奕奕,红光满面,在城楼上不断向人们挥手致意。他在观礼台上,与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离得很近,毛主席的神情、动作盛桂元看得清清楚楚,他和观众一样嗓子喊哑了,手拍红了,可见当时的人们对人民领袖的感情有多深、对毛主席的爱戴有多真,他说这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时的情景。他从北京观礼回来后,县委召开了万人大会,在大会上他传达了观礼盛况,他在大会上说,这既是我个人的光荣,更是全县人民的光荣。

他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忘我工作,艰苦朴素,一直把自己视为农民的一分子,在从事和领导农业生产等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1975年和1981年分别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届和五届共6次会议(四届人大只开过一次会议)。1977年和1983年被选为五届、六届省人民代表。他说,我是一名普通农民,能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共商国是,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盛桂元作为一名基层代表,他抱定“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信念,多走基层调查,多听群众呼声,多为民代言献策,他先后向大会提交了重视农村水利基础建设、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整治农村道路和环境、减轻农民负担等多项议案,充分表达基层农民的愿望,也得到了国家多个部门的重视和反馈。特别让他不能忘怀的是,1975年1月13日,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主席台就坐,毛主席已经站不起来了,只能坐在主席台上,向代表们挥手致意。周总理也已经身患癌症多年,但他仍然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周总理一生为人民鞠躬尽瘁,他太累了,也太虚弱了。他在会场上,看到周总理憔悴的面容,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周总理只念了报告的开头和结尾,他用坚毅的声调宣布:“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我国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再用20多年时间,一定能够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四个现代化”。    他多次跟我讲述了参加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经历和感受,每次讲起来总是情绪激昂,我也听得激动不已。

顽强拼搏不退让,迎战洪魔谱壮歌

1991年的夏季,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考验着金湖人民。盛桂元被县委任命为县防讯指挥部副指挥,在整个抗洪救灾的过程中,他起到了常务指挥的作用,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力和毅力与洪灾进行殊死搏斗,最终取得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

那时我在县政协工作,抗洪期间被抽调县防汛指挥部,负责报道全县抗洪救灾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我经常去实地采访盛桂元指挥抗洪救灾的情况并对此作出报道。

身先士卒,吃苦在前。防汛两个多月中,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致使盛桂元坚持天天值班,连续20多天吃住在指挥部值班室。一连好多天他顾不上洗一次澡。当时的抗洪救灾工作任务繁重且时常险情频发。哪里有险情,他就想方设法到现场亲临指挥。当金沟六丘洞出现险情,在洞上游打坝、还是在下游筑圩难以定夺时,盛桂元不顾个人安危,跳上小船,顶着巨浪,亲自探水情,掌握第一手资料,确保六丘洞安然无恙。塔集先锋洞险情报告到县防汛指挥部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盛桂元听后立即坐小艇,乘黑夜,赶往现场,亲自指挥,并率先投入抢险战斗。

发扬风格,顾全大局。在这次抗洪救灾指挥过程中,盛桂元同志能考虑到防患于未然。当大汛期到来之前,全县的13个病涵闸保护工程早已完成,这得归功于盛桂元,他对全县的病涵闸情况了如指掌,人们称它为“活地图”。淮南大堤复兴圩地段出现裂痕,需要援助,这虽不属我县的防汛范围。盛桂元坚持坐镇复兴圩农场指挥,顾全大局,从晚上到至第二天凌晨四时,他连续多次召开研究对策会议及银集、夹沟两乡镇负责人会议,及时组织2000多名干群。早上五时左右,盛桂元同志又与抢险队伍一起战斗在工地上。他不顾个人安危,乘小船在巨浪中指挥,浑身泥泞,感动了在场所有干群。可以说,在全县防汛战线上,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靠前指挥,处变不惊。从7月2日到4日,三天来黑云翻滚,狂风大作, 暴雨倾盆,高邮湖湖面上的最大风力达8级,滚滚而来的恶浪猛烈地冲击着圩堤,情况十分危急。眼中布满血丝的盛桂元始终站在保护圩堤的第一线,带领着3000多名保圩民工,浪来梢把挡,浪退叠草包,让圩堤一次又一次地闯过险关。在抢险中,任港村妇女周盛香因木桩被恶浪卷走,她急忙跳到水中去捞桩,结果连人带桩被回旋的恶浪卷向远处。盛桂元见状,临危不乱,迅速跳上一艘渔船,与渔民驾船向她快速驶去,并操起旋网撒下,将周盛香网住并拖上船而得救。

胸怀宽广,不计得失。这次抗洪救灾,盛桂元同志不顾自己的年岁和身体,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无私地奉献着,在处理有关民情、工情、防汛器材的调度方面都能全盘考虑,统筹安排。有的乡镇调拨防汛器有困难或不及时而对他发牢骚时,他能正确对待并及时处理,使有限的物资都能用在刀刃上,确保防汛前线的物资供应。

在整个抗洪救灾的过程中,他还具体负责横桥乡的抗洪救灾的工作,横桥乡的抗洪救灾工作当时在全县任务最重且责任最大。他毫无怨言地挑起了全县抗洪救灾最沉重的担子,他在15年前挑筑横桥联圩时就与这里产生了割舍不断的情缘。

盛桂元知道,特大洪水对横桥联圩的威胁是巨大的,如果挡不住洪灾,这里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他对这里的地形地貌太熟悉了,这里有耕地1.3万亩,还有鱼塘、成片林7000多亩,圩内有4500余人口。由于这里三面环湖,又是延伸到高邮湖的半岛,已被洪水围困了3个多月。现在内外水位上涨,联圩千疮百孔。面对灾情,盛桂元坚定地说:“我今天上了联圩,就开始与大家一起战洪魔,保联圩。洪水不退,我盛桂元决不下联圩。”盛桂元的一席话,赢得热烈的掌声,也鼓舞了大家的士气。

盛桂元研究灾情后,迅速作出三项决策,一是组织千人巡堤突击队,不分日夜巡查,随时随地抢险,誓死保卫联圩安全。二是组织抢险突击队,对风口浪尖的险段,对渗漏缺口的险堤,在圩外筑防浪墙。三是组织转移护送队,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向最好处努力,也向最坏处着想,由乡村妇女主任负责,对联圩内的五保户、老弱病残和儿童,组织有序撤离。

在盛桂元的亲自指挥和直接参战下,保卫联圩的3000多民工齐心协力,补缺口、补浪窝成了家常便饭,构筑挡浪坝一刻不停,老弱病残人员有序转移。人们用意志和汗水铸就了一道铜墙铁壁,喝令滔滔洪水裹挟着咆哮的巨浪流向高邮湖,进入长江。至7月下旬,洪水退至安全水位,联圩保住了,联圩内近2万亩良田在风平浪静中又呈现一派丰收景象。

盛桂元其人其事,是那个时代优秀干部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们当今党员干部学习的一个坐标。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回顾盛桂元同志的平凡业绩,重温盛桂元身上蕴含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学习和弘扬盛桂元同志的崇高精神,更能激发我们这一代人永葆初心,牢记使命,积极作为,奋进不已。(金湖县政协  姜瑞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