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精神,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在淮高镇刘河村运用“三五工作法”,构建党领导下村支两委、人大代表、选民代表、选民五方参与,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五个”环节,实现人民选举、知情、参与、表达、监督“五项”权利,让人民当家作主,推动民主自治。以“一站、一会、一阵地”的形式,即人大代表联络站、选民议事会、基层民主宣传阵地,不断丰富和发展基层民主生动实践。
“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畅通了咱们老百姓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说了算,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在刘河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基地架起了群众的“连心桥”,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民生篇——小菜地的故事
“我们搬进新小区,自留地没有了,成了‘城里人’,吃根葱都要买,太不方便了。”
“谁说不是呢,刘代表,这个问题请你一定想办法帮我们解决呀。”
两位选民来到村里人大代表联络站,找到值班的镇人大代表刘晨骁。刘代表热情地接待了他们:“你们提的意见很实际,不要急,我一定将你们的意见带到村党总支,如果村党总支没有办法,我就向镇人大反映,肯定有办法解决。”
村党总支接到刘代表反映的意见后,由村两委成员、人大代表、选民代表、选民共同参加的选民议事会召开,会上与会各方达成一致共识:把河边土地整合起来,一家几平方,村委会负责实施。土地平整的费用由人大代表和选民代表进行监督,村民吃菜问题终于解决了。
自2021年全过程人民民主刘河实践基地建立以来,群众遇到困难找人大代表,已成为日常工作场景。人大代表“亮”出身份,开展接待选民、宣讲、选民议事会等活动,让群众真正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内涵和意义,有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一项项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当家做主的意识有了明显提升。
治理篇——阳光房的故事
搬到新型社区后,村民们居住环境改善了,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有人开始乱搭乱建,有的在院子里加个彩岗瓦、有的在院子里搭个棚……也有村民向代表咨询:“我可不可以建个阳光房?”人大代表和选民代表一起挨家挨户了解情况。随后提交给刘河村党总支,在选民议事会上,人大代表、村支两委成员、选民、选民代表针对问题现场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阳光房搭建由村委会请设计院统一设计规格、样式,大家按照设计方案建阳光房,不合标准的人家自行拆除。
“到目前为止,我们村里7户不合标准的阳光房都已经自行拆除,现在大家的阳光房都是统一设计的,大家共同决定的事肯定要自觉自愿做好。从阳光房这件事上看出,治理为大家,大家享成果,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我们自己当家作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村民夏家立很自豪。
小到院子花盘摆放、停车问题,大到美丽庭院创建,村民们充分表达自己意愿,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增强了群众当家做主的意识。
发展篇——“卫菌搭把手”的故事
产业兴则乡村兴。人大代表和乡亲们都在思索,如何唱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解决村民发展难题,让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唱大戏,结合刘河村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带领村民实现增收。淮高镇人大在刘河村成立“卫菌搭把手”人大代表专业工作室,让有专业特长的人大代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人大代表对接淮阴师范学院专家团队免费技术支持,刘河村集体出资建设2个钢架大棚,试种赤松茸,来年该项目产量达到了预期效果,于是又增加到了4个大棚。争取到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100万元,建设120个钢架大棚,用于刘河村“稻茹轮作”项目,“小菌棒”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但随着产业发展,赤松茸的冷冻、分拣、烘干及原料发酵等问题急需解决,否则将影响刘河村赤松茸产业的发展。2023年6月,淮阴区人大常委会在刘河召开了“淮高镇刘河村产业振兴‘与民同行’”座谈会,会议征求了刘河村选民代表、村两委成员、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对如何帮助刘河村解决目前发展困境形成解决方案,来年4月份在刘河村建成占地约1万平方的冷库(集冷冻、分拣、烘干为一体)。
悬在村民们心头的一件大事终于有眉目了,不少村民说这是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人大代表帮想到了。
阡陌田园居,槐香满刘河。淮阴区人大运用“三五工作法”,为全面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生动的基层经验,刘河已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窗口,成为一方和谐天地,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