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竞彩app排名

您所在的位置: 淮安市人大 省外视点
【宁夏】地方立法护航绘就“塞上江南”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1-01-11   来源:cs_rdbgs   【关闭窗口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其中,西海固地区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是国家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贫困面大、程度深。

        2020年11月16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布西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宁夏全区9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标志着宁夏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告别了绝对贫困。

从“苦瘠甲天下”到摘掉背负已久的贫困标签,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到62.4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面貌得以改写,饱含着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倾注的心血与智慧、各级人大代表的辛勤付出和汗水。

        脱贫路上?法治护航

        脱贫攻坚战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参与的战斗。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这其中,人大如何突出自身优势、发挥重要作用?在这场脱贫攻坚的“大考”中,人大该交出怎样的答卷?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始终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谋划、推动脱贫攻坚,发挥好法治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通过地方立法规范和引领扶贫工作,让全区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更精准、力量更集中、效果更显著,用实际行动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

        2016年3月24日,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全票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当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自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之后,全国出台的首部关于扶贫开发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宁夏扶贫开发工作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条例对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的范围和标准、规划和计划、措施、项目和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细致的规定,突出宁夏特色,符合宁夏实际。“有了法律的护航,全区扶贫开发无法可依、工作不规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时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综合法规处处长杨述文说。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条例出台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执法检查、视察、调研活动,跟踪监督条例贯彻落实情况、扶贫开发工作进展等情况。

        2016年11月,条例实施仅半年时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便组成执法检查组,深入泾源、隆德、海原、同心等县区的生态移民村,检查全区扶贫开发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成效、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和建档立卡情况、扶贫开发项目管理和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情况。

        同年12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在宁全国人大代表和自治区人大代表对全区精准扶贫工作进行集中视察,实地查看了特色产业扶贫、旅游开发扶贫、金融扶贫、整村推进扶贫等方面的情况。

2018年8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先后赴中宁、海原、西吉等5个县区的8个贫困村,通过走村串户、座谈了解、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当地有关部门、基层干部和贫困群众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

        2019年6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再次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展开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兵分两路,随机抽查走访了同心、红寺堡、海原等县区的15个村、94户贫困户,详细了解各县区推进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与特色增收产业发展等情况。

        几年来,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奔走于全区的村村镇镇、沟沟岭岭,摸排出了扶贫政策信息上下不对称、住房安全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能力较弱等问题,并形成了一篇篇内容翔实、问题具体、对策可行的执法检查、视察、调研报告。

        这些分量很重的报告,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报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及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办法,推动了全区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开展。

进入2020年,脱贫攻坚到了“冲刺撞线”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立足职能,将听取和审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工作情况的报告列入2020年监督工作计划,并组成调研组开展专题调研。

        2020年7月27日,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这一报告。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全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工作凝心聚智、建言献策,提出了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推进脱贫措施、制度体系、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有效衔接等大量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次次视察调研、一条条意见建议、一部部法规制定,彰显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职、助力脱贫的责任担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宁夏的生动实践。

        代表履职?聚力攻坚

        在宁夏脱贫攻坚一线,处处都有人大代表的身影。

        他们既是脱贫攻坚的“监督员”,又是“战斗员”。他们深入基层跟踪监督脱贫攻坚工作,走村入户宣传党的扶贫政策,在田间地头讲授脱贫致富窍门,在企业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为了让西吉县兴平乡贫困户虎付贵一家早日脱贫,自治区人大代表鲜瑞芳多次来到他家,用心倾听他们遇到的困难和诉求,收集整理后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反映。在各方帮扶下,虎付贵家的日子从贫困到好转再到摘帽,用了不到5年时间。如今,虎付贵一家搬到了县城,孩子也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考上了大学。直到现在,鲜瑞芳还不时会收到虎付贵发来的问候短信。

        同进村是青铜峡市搬迁移民最集中、规模最大的移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曾占全村人口近一半。经过青铜峡镇人大代表赵忠宏的辗转联系、努力争取,同进村建起了绿源吨袋扶贫车间。村里的妇女们纷纷来到扶贫车间上班,一天最多时能挣到近200元。“真没有想到,不用出村就能在企业上班,每月不仅有工资收入,同时还能照顾家庭。”贫困妇女小杨高兴地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身为农业科技人员的自治区人大代表郑淑欣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农业技术真正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助推器,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有“术”。在她看来,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推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示范到现在,这一技术的推广规模已经达到500栋温棚,亩均节本增效明显。目前,还有更多的农民争相效仿。这是我最大的欣慰。”郑淑欣说。

        “真扶贫,扶真贫”,各级人大代表都在行动。大坝镇人大代表邹建国以中滩合作社为依托,流转土地500亩,建起了50栋设施温棚,招收附近贫困户务工,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瞿靖镇人大代表牛继成积极协调贫困群众到镇供港蔬菜基地务工,不仅帮助贫困群众在疫情期间有了收入,也缓解了基地用工短缺的问题。盐池县人大代表白云江了解到皖记沟村养羊户的饲料短缺问题后,多方联系饲料厂商,帮助养羊户以最实惠的价格买到了饲料。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提出关于脱贫攻坚的建议。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肉羊和肉牛集中养殖园区的建成,就与自治区人大代表马德成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河东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建议”密切相关。如今,养殖园区羊只存栏量达到3000余只,肉牛存栏突破800头,带动了12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倾力帮扶?精准脱贫


        坐落于罗山脚下的田原村,曾是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太阳山镇有名的“软弱涣散村”和深度贫困村。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得不到群众认可,没有支柱产业和集体收入,村民年均收入不足4000元,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2017年,田原村迎来第一批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帮扶工作队。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工作队决定,将建好“两委”班子、打牢思想基础、转变群众观念、夯实脱贫攻坚基础作为工作的突破口。

        村“两委”班子不健全,驻村帮扶工作队就把抓党建、带队伍、促提升作为基础工作,培养和发展党员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并主动与班子成员交心谈心,化解各种矛盾。班子成员的责任心和工作能力提升了,真正成为组织和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村里基础设施差,驻村帮扶工作队就多方协调争取项目和扶持建设资金。村里先后建起了小学、幼儿园、老年人饭桌、综合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等,村组12公里道路也全部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没有支柱产业,驻村帮扶工作队就协调引进黄牛养殖产业,建设扶贫车间,动员群众大力发展适合本地种植的黄花菜产业。仅2018年一年,就带动村民种植黄花菜2400亩;全村牛存栏量从2017年的300头发展到2020年底的近1300头;118名村民参加了扶贫车间的制衣、熨烫、裁剪培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你们还没吃饭吧?吃完再忙!”2020年10月16日,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村部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同志们忙着帮村民联系卖牛的事,又错过了饭点。这不,村里一位老嫂子看不下去了,主动在家里做好饭送了过来。

        旱天岭村也是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的驻村帮扶点,因降水量少而得名,村里人靠种地吃饱肚子都难。2013年6月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开始派驻干部驻村帮扶。

        “光靠天吃饭是不行的,必须培育一定规模的产业项目,用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根据村民有传统养殖习惯的实际,驻村帮扶工作队决定帮助村里发展壮大肉牛养殖产业。

        为了解决村民没钱买牛的问题,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沟通协调下,驻村帮扶工作队争取到自治区财政厅扶贫支农资金100万元存入银行,为村民做担保。有了担保,村民们能从银行贷上款了,养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2019年4月,旱天岭村整合各类帮扶资金,建成二期肉牛养殖园区,资产归村集体所有。经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协调,为养殖园区争取“以奖代补”资金100万元用于肉牛养殖,比往年多了一倍。

2020年8-9月份,养殖园区卖掉肉牛319头,收入730万元,净赚150万元。村里拿出其中的105万元分给全村乡亲们,人均300元,惠及3500人,让大伙儿尝到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甜头。旱天岭村也成为同心县历史上第一个“集体经济分红村”。

引进产业、落实项目、筹措资金……驻村帮扶工作队帮助两个村脱贫奔小康的脚步既快又稳,这得益于强大的“后方”支持: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多次召开会议听取机关扶贫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出台机关驻村帮扶工作管理办法,对帮扶工作的具体责任、分工、落实情况予以明确,对帮扶工作队的管理、考核和生活保障等作出细化规定,为驻村帮扶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领导多次带队到两个村调研,了解产业扶贫、驻村帮扶情况,为脱贫攻坚指方向、定良策。“调研组与贫困群众拉家常、算脱贫账,还专门召开座谈会,一项一项挨个解决问题,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多次参与调研的法工委研究室调研员周继军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有时还在返回路上就与有关部门电话协调沟通,为村里解决了不少事情。”

如今,田原村和旱天岭村都摘掉了“贫困”帽子。田原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上万元,旱天岭村肉牛存栏3200多头、羊存栏2.4万多只,村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将围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继续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切实履行人大职能,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以新作为助力绘就“塞上江南”新画卷。